华大基因集团董事长汪建:“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发布时间:2017-12-29来源:深圳商报编辑:陈琳君

    深圳新闻网讯  他充满理想主义,性格鲜明独特,经常语出惊人;他想让每个人都能活过120岁;他在深圳无车无房,爱冒险爱挑战,56岁登顶珠穆朗玛峰……在董事长中,他就是一个“另类”。

又见华大基因集团董事长汪建,他还是身穿简单的T恤和速干衣。这位自称“老汪”的科学家,从来都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采访伊始,“老汪”就把记者的问题“怼”了回去: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企业家,我也不认为华大是一个企业,“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也许“老汪”更愿意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科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和看法不屑一顾。他和记者探讨“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他说:“拿钱是买不回来健康的,一定要从一开始就给生命价值观一个正确的定位。很多人都被眼前的财富给束缚住了,而我对生命的渴望和期盼,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我们已经进入生命时代”

国产高通量测序仪问世,通往“人人测序”时代的大门正在打开;深圳国家基因库启动运行,至今已存储生物资源样本1500万份,成为迈入生物经济时代门槛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英特尔、阿里云合作推出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朝24小时完成一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梦想迈出坚实一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其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引领式创新、爆发式增长态势”……

尽管华大做出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但听闻记者来访的目的是要请他谈谈“企业家精神”,汪建还是笑眯眯直呼:“你们找错人了!”在他眼里,他始终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科学家。

在汪建眼里,他所创办的华大“只是一个机构”。这个被定位为“机构”的组织,既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也不是完全的公益组织。它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按汪建的解释,人类对健康美丽的向往,就是基因科技的努力目标。满足人们对幸福长寿的追求,也是华大的重要责任。

当初创建华大,汪建就从没考虑过要把它变成一门赚钱的生意。他的初衷是“为了祖国的荣誉”。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他在华盛顿大学时,就想把这个计划搬回中国。后来有幸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做这个事情,虽然有争议,但一直坚持。后来成立华大来做这件完全公益性的事情,当时没有任何商业目标,就是要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完成。华大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研发机构,跟汪建当时的痴心是分不开的。

时至今日,“老汪”痴心不改,依旧充满理想主义。他对未来做出自己独特的判断——“过去两三百年,我们过于被物质所引导。但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当人工智能发展成熟,机器人在世界全面铺开的时候,就意味着工业革命的终结。届时,所有人终将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时你就会发现,我们开始了人类的终极追求——从物质到生命的掌控,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生命时代。”

汪建向记者描述,这一时代的特征是:真正以人为本,让人类活得更好,活得健康美丽。

华大正在为迎接新时代而努力。“华大有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也承担教学任务。我们的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库、华大学院都不是单纯的企业。我希望这种模式可以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启发和启示,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汪建说。


 

深圳的“不争论”滋养了华大

从华大总部步行10分钟,就能闻到大海的气息;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四周都被青山环绕……没有太多人间“烟火气”的华大,将总部落在了深圳偏居一隅的海边。

华大与深圳渊源已久。汪建说,在创办华大之前,他提出能不能不谈产业,不谈赚钱,只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做基础科研的环境和基地,但是以后它会变成一个产业,变成社会宏伟的画卷。

“如果过早地将我们逼向产业化,我们真的做不到,而且这些想法也会发生扭曲。最后,深圳同意了我们的想法,所以我们就落户在深圳了。”汪建说。

华大2007年南下深圳后,产学研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深圳肥沃的创新土壤,宽松的创新环境,造就了源头创新,滋养了华大等大批创新企业。汪建说,深圳利于基础科研发展的最大土壤是“不争论”。所谓的不争论就是,你说什么我姑且信了,在来深圳之前,很多被否认的想法最终都成为了现实。

汪建戏称华大为一个被政府“包养”的科研机构。“我们这个科研机构,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世界瞩目的科学‘先锋队’,就是我们这样一群人,在追逐这种全新的科学生产方式,在某种层面上,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汪建说,在过去,“企”和“业”,归结出一个字,就是“产”。而华大所关注的是生命,是生活,是生态。他表示,财产不在他们的“生”字当中,华大的这种理念符合十九大的核心精神——改变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汪建的另类真实而坚持。在深圳没房没车的他,一直坚信“财”不如“命”,“产”不如“生”,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更重要的是寿比南山。“拿钱是买不回来健康的。很多人都被眼前的财富给束缚住了,而我对生命的渴望和期盼,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创新就是寻找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汪建在受访中多次提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在华大,最不缺的就是“创新”。汪建直言,华大是一个新型机构,寻找着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比起科技创新,华大更多的是在创新科技,颠覆科技的范式,创新组织的发展模式。”汪建说:“我们提出‘三发三带’,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走向生命时代,生命的‘存、读、写’尤为重要,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一马当先。”

他解释道,存,乃存亿万民众之生命根本,保亿万物种之进化精华,包括新型生物资源样本库和生物信息数据库;读,是为解读生命奥妙,生物样本数字化。存了、读了,之后要写,而分子如果能读,就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它。

“从物质的掌控到生命的掌控,这是时代的变迁。”汪建表示,一个时代的转变,是从混沌到精准,从创新到大目标,这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不要被创新和竞争所迷惑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的共享、共有、共存一定是人类社会大同的大目标。而我们要在这个大目标中‘少一点竞争,多一点和谐;少一点物质,多一点生命;少一点浪费,多一点极简。’从以物为本要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时代,真正以人为本,不是以财富为本。”

新时代,要靠创新,汪建对创新有自己独到看法——“绝对不能因为创新而创新。创新要有前瞻性,要从根上解决问题,要经得起科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在汪建看来,创新虽然离不开探索,同时创新也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目标。“那就是为人类生活谋福祉、造福人类。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不同于普通的创新,它强调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是一个随着技术革命、工具革命逐步提升的过程。过去,我们扛洋枪打洋仗,受制于人。今天的华大,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测序仪,扛土炮打洋仗,实现了工具的完全自主可控。”对于华大的未来,汪建信心满满。

这位不承认自己是企业家的董事长,这位对财富看得极其轻的创业者,这位充满理想和开拓精神的科学家,未来或许将用他的“另类”方式,给我们乃至人类,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物小传

汪建:基因科技必将造福人类

汪建,1954年生于湖南沅陵。1968年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下乡插队。1979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1986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主导成立西雅图华人生物医学协会,策划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回国内。1994年回国创建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1999年为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部分,主导创建华大。2003年至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南下深圳,创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之后的科研、教育与产业体系。

汪建20多年来痴心不改,坚信基因科技必将造福人类,并以此为目标,带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应用,坚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的联动,走出了华大独特的“三发三带”的联动发展模式。

从参与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中国部分)、承担“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任务,到独立完成“亚洲人基因组图谱”100%任务,再到完成“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亚洲部分,汪建领导华大从参与接轨、到独立同步、再到引领支撑的蜕变和进化过程。华大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基因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体系;旗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负责运营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实现了对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的收购及基因测序仪器智造体系国产化。华大已经成长为世界基因领域的先锋队、中国的主力队和国家战略力量。汪建是这支队伍的领军者和掌舵人,创立了完整的“基因读写存”科技体系,立志将中国出生缺陷、肿瘤、传感染病防控推向世界领先水平并造福人类。

汪建喜欢挑战,热爱冒险,登山、滑雪、风帆等各种极限运动不在话下。他56岁时带领“最年长团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顺带完成首个高原适应性基因研究;倡导“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要“消灭几种病,延长几岁命”。

记者印象

还是那个“老顽童”

几年前记者第一次去华大采访,就听闻汪建说他要活到120岁。从此,记者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敢“说大话”的老头。

上一次在深圳保利剧院见到汪建,是在一年前了。他穿着polo衫,脚上踩着登山鞋,看起来甚是朴素。那时深圳商报的读创客户端刚刚上线,记者跑过去请他录一个小视频。他拿着记者为他准备好的“台词”念了好几遍,冲记者做了一个鬼脸。

再次见到汪建,他依然穿着标志性的衣服,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活力。他咧嘴大笑的时候,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在回答我们问题的时候,有时他也会直言:“又来问我这样的问题。”

汪建身上有着不少冲突点:其自称“土匪”般张扬的个性与大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相差甚远,但却实在地推动着国内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促进前沿医疗产业的发展;他不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但华大却没有停止走进资本市场的步伐。


 

延伸阅读

生命经济的发展才是未来

得益于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华大能够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目前,华大基因集团的整体发展布局包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华大基因学院和GigaScience四个全新体制机制的非营利机构,以及华大基因股份、华大农业集团、华大智造、华大司法等九个专注不同方向的产业化机构。

其中,2011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深圳依托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深圳国家基因库。同年10月,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方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批复,正式投建。2016年9月22日,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营。深圳国家基因库已经初步建成了“三库两平台”的功能和结构,包括生物资源样本库、生物信息数据库、生物活体库以及数字化平台、合成及编辑平台,实现对生物资源和信息的“存、读、写”。深圳国家基因库的建设与运营,将更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宝贵的遗传资源,维护国家生物信息安全,提升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生命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基因是生老病死的决定性因素,是精准医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切生命科技与产业的基石。多年来,华大坚持科研、产业、民生互动的全新发展模式,一边大幅度推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孕育和产生了大量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一边将高科技成果快速普惠民生。目前,华大在基因领域从基础研究、工具智造到产业应用各个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将这一科技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让先天性残疾、肿瘤等重大疾病在基因水平上得以精准防控和诊疗,将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记者 鲁军 季杰 涂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