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乡村打底

发布时间:2018-08-02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编辑:邓雪婷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何兰生

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再到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取物有时、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顺应、利用自然的宝贵智慧,在乡村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乡村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腹地”和“心肺”,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了人类原生态环境之“根”,具有本原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当代,乡村几乎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唯一一片净土,更是美丽中国这幅水墨丹青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两山论”和“乡愁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乡村生态振兴,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一、怎样认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也格外凸显。如何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怎样看待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价值,怎样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面对的重要课题。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这20字方针中,生态宜居至关重要,与其他四项要求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产业很难兴旺,生活富裕就会打折扣,同时也不符合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发展要求。只有深刻认识生态的重要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满足人民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内在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生态产品以及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希望尽快富起来,现在不仅希望生活更富,而且希望生态环境更绿、更美。而农村是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支撑和改善作用。只有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和美丽乡愁的渴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乡村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果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生态文明就失去了根基,美丽中国建设也将大打折扣。美丽中国,要用美丽乡村打底色。因此,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曾经,蓝天白云、青山秀水、花鸟田园,是人们关于乡村最为直观的印象。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是寄托乡愁的绝佳之所。实现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要保持乡村既有的自然生态优势,更要创造现代化舒适的人居环境,还要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既要从传统农耕文明中汲取智慧,也要融入现代生态文明的成果。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化。农业是乡村的本业。乡村生态环境要好,农业的生产方式就要实现绿色化。农业绿色发展,是在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发展向生态规律的回归。要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对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处理;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稳定可持续的田园生态系统;推动农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生态环境要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全面提升。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村庄功能布局得到优化,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生产端抓起,更要从生活端切入。只有让农民养成健康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才能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形成良性循环。要在广大农村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环境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行动,推行绿色消费,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总之,要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