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乡村打底

发布时间:2018-08-02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编辑:邓雪婷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哪些难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由于城乡发展失衡以及种种历史因素制约,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较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农民的期盼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完善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一些农村由于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建设水平。特别是由于垃圾收集转运及废水处理设施不足,导致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垃圾和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想持久,需要长效保障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尚不健全。首先体现在机构设置上,最基层环保部门主要是县级环保局,在多数地方,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农村环境治理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地区在农村环境治理上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农村环保治污工作中不少标准、规范不健全,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再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长久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相应人才队伍建设也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直比较薄弱,农民环保意识有待全面提高。加之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个群体面临着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困难,要想将他们动员起来开展农村环保工作,难度较大。此外,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独门独户,饮水、采暖、垃圾处理等都是分户进行,很少集中统一处理,也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

城市向农村转嫁生态污染成本。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加上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在城市中难以立足的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纺织等企业纷纷下乡进村,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许多地方存在“重城市环境保护、轻农村环境保护;重工业污染防治,轻农村和农业污染防治”的倾向。前些年,有些地方为追求GDP增长,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超标排污,将农村视为城市污染的“接收站”,乡村成了污染物排放的“洼地”。

四、如何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大好事,也是一项任务繁巨的难事。建设新时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并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其中,浙江“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就是一个值得广泛借鉴的典型。各地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大胆创新,扎实作为,努力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要切实提高对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视程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当然,现阶段可以分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不能坐在垃圾堆上生活,不能守着脏乱差的环境过日子。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抓紧进行,积极借鉴和推广发达地区,如浙江“千万”工程的做法和实践,让农村环境整治早见成效、快出成果。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不能一蹴而就、操之过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久发力,久久为功。

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摆在首位、贯穿始终,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乡村走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乡村可持续发展潜力,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来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乡村环境保护不仅表现在村容村貌的整洁,更要让乡村的空气更清新,天更蓝,水更绿。要牢牢扭住绿色发展理念这个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变革。要大幅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要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行种养殖结合等;要严守生态红线,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加强污水、废气、固废等常规污染问题综合治理。要突出农村化肥农药污染专项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绝对安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更是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需要找准抓手,重点突破。首先,要从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工作。要从最薄弱、最突出的环节入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净化绿化美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从短时间内容易取得成效的方面入手,比如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以此为抓手,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

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长效保障机制。乡村生态振兴能够长久、可持续,离不开长效的保障机制。我们必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乡村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环境友好指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考核。对基础设施要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同时,鼓励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对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的责任,不断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

要形成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合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积极支持和参与。建立健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城乡一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这之中,农民是农村生态保护的主体,农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主动接纳程度,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生态文明发展高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瑰丽宝库,一幅幅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进入新时代,我们惟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才能让成千上万的美丽乡村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