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凤凰涅槃待振翅 打造大海港·临港创新生态城

发布时间:2017-12-19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邓雪婷

★扩通道:

港口集疏运体系复合多样高效便捷配套完备

现状:港口集疏运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疏港交通依赖道路运输,海铁联运不足2%,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道路疏港体系不完善,交通量集中在部分道路,盐排高速承担了70%以上对外货运交通量,明珠道南段承担了60%以上内部货运交通量,通港效率不高,随着中港区扩容和东港区建设,疏港道路尤其是通达东港区的交通将面临更大压力;大量临时货柜车停车场散布在居民区,货柜车随意停放,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出行安全。

建成后: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将形成复合多样的港口集疏运体系,货运班列沿着全新双线运输的平盐铁路开往内陆港和欧洲大陆,货柜卡车通过“三纵两横”的疏港通道来往于港口和货源地之间,整体秩序井然、活力高效。

连廊、贯水、串园、环山的全覆盖绿地网络。

铁路运力提升,货运班次频繁,海铁联运比例提升至10%以上,将港口的物流链条延伸至内陆港和欧洲中心腹地,港口成为供应链资源聚集的核心节点;高速路和快速路网密度由1.15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1.9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疏港道路形成循环有序的“三纵两横”网络格局。南北纵向上,盐排高速、明珠道、龙盐快速三路并行,分别直达西、中、东港区,有效减少货柜车交叉绕行;东西横向上,盐坝高速和西禾路一南一北连接三条纵向疏港干道,提升纵向通道协同效率;疏港通道均承担合理比例货运交通量,其中坪盐通道和盐坝高速占28%、 龙盐快速占21%、盐排直接疏港占15%、明珠道疏港后汇盐排占36%,避免了因交通量集中导致的低效通行;交通组织间的衔接转换得到最大程度优化,疏港交通相较现状平均减少绕行1至2公里,减少途经信号灯约4个,提升效率约15%至25%;盐田港拖车综合服务中心运行顺畅,大部分货柜车实现了集中停放管理,疏港交通对城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具体推进措施:1、推进平盐铁路复线建设和场站建设,提升铁路终端装卸能力,提高海铁联运比例;2、大力推进内陆港建设,加开内陆港与盐田港间的货运专列,推进港口腹地区域化;3、增加中欧班列数量,推动双线运输和路线延伸,打通港口至亚欧内陆的集装箱快运通道;4、加快推动重点疏港通道和设施建设,争取1-2年全面启动,5-7年基本形成完善的陆路疏港体系;5、大力推进国际分拨、中转业务,提升港口水水中转比例,减少道路疏港压力等。

重点推进项目:坪盐通道、龙盐快速、盐田港拖车综合服务中心(含西禾路)一二期、明珠道改造、盐港东立交、平盐铁路改造共计7个重点疏港交通项目建设,总投资158亿元。

★优路网:

城市交通体系外优内达轨网覆盖客货分离

现状:受旧村搬迁进度影响,存在断头路,路网不完善,微循环亟待优化;客货混行严重,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货柜车与生活区交织,相互干扰;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100%,但公共交通类型相对单一,缺少轨道交通,未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慢行交通体系。

建成后:盐田河临港产业带路网密集、轨网覆盖、客货分离、慢行发达,居民出行选择多样化,通过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网络,就可以轻松直达市中心城区、休闲景点区,以及机场、口岸、客车站等重要交通节点。

区域内实现零断头路,整体路网密度由7.67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10.12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道路交通承载力有效提升;交通实现客货分离,生活集中区实行货柜车禁行管理,疏港交通与居民生活区空间全面剥离,生活集中区内零堆场、零货柜车;东西走向的轨道8号线连接城市中心区,南北走向的轨道18号线连接平湖、大空港,并与东部各区形成互联互通;轨道站点提高到5个以上,并包含1个轨道枢纽站点,轨道线网密度提升至1.2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站点10分钟覆盖率达到70%以上;北山道以东有客运枢纽、公交枢纽各1处,居民出行选择更多;围绕轨道站点、地标建筑、重点地块,形成地下通道+空中连廊+慢行绿道的立体交通体系。

具体推进举措:1、打通断头路,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增设支路,加密路网,优化内部微循环;2、推动轨道8号线一、二期建设,优化产业带轨道站点布局;3、推动轨道18号线规划南延至产业带南侧区域,打通产业带北向通道;4、推进道路客货分离设计,根据疏港交通建设进度,陆续推进部分城市道路货柜车禁行管理;5、开展盐田河临港产业带交通承载力专项研究,为交通组织优化升级出谋划策;6、开展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和盐田路站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研究,探索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综合利用等。

重点推进项目:轨道8号线一期、轨道8号线二期、轨道18号线、东海道南段工程、东部沿海高速MB匝道工程、永安北一街、北山道改造工程、石头围街贯通工程、东海七街市政工程、21-02地块市政配套工程、永安四街、盐田北综合车场等共计18个重点城市交通项目建设,总投资121亿元。